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双减”元年的新学期:我们对教育的那些期望

言咏 经济观察报 2021-10-13
这是“双减”元年的新学期。无论是意料之中,还是超出预期,我们都要看到,这是一个新节点,一场为教育纠偏的变革已启幕。能否看见并允许、支持个性化需求,背后是教育改革者以及执行者是否真正以儿童利益为中心,是否真正以人为本。而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样子。作者:言咏 封图:图虫创意






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开学季。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,一系列教育新政密集出台,从重拳整治教培机构,到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5+2模式(每周5天都开展课后服务,每天至少2小时);从推迟到校时间、小学一年级“零起点”教学,到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设置重点班——所有的举措都是“双减”政策的落地。


这是“双减”元年的新学期。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热,它真的来了,让那些以为是“雷声大、雨点小”的人们有点懵。无论是意料之中,还是超出预期,我们都要看到,这是一个新节点,一场为教育纠偏的变革已启幕。


对此我们当然抱有期待。这些年,教育内卷有目共睹,电视剧《小舍得》就是提炼于生活的缩影。当剧场效应裹挟着家长和孩子在校外培训班疲于奔命,当校内减负,校外增负成为常态,当标准答案禁锢了孩子的想象力,扼杀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,这不是真正有益成长的教育。


我们期待,这场涉及到学校、老师、家长、孩子以及社会资本的变革,能真正把教育引向正确的方向。


如果说校外培训机构火热很大程度上是被校内“减负”催生的,那么现在,就要扎扎实实把校内补足。“5+2”模式下可以提供什么样的课后服务?是在老师带领下开展丰富的室内外活动,还是仅仅把孩子“圈”在教室里?这需要学校和老师真切的付出,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政策任务。一年级“零起点”教学并不是新要求,只是之前老师默认小豆包们都学过,教学速度快,真正零基础的孩子跟不上。于是,在各种经验之谈下,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让孩子提前学。只有教学真正“零起点”了,才能缓解家长的焦虑,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,形成良性循环。校外培训也一样,当校内教学可以满足家长、孩子的需求,对校外培训的需求自然就减少。当然,这还需要依靠另一头——“小升初”筛选端的改变。只有“点招”不再是明禁暗涌,家长才能放下对校外培训的拥簇,而不是想方设法导演一出“猫鼠游戏”。


我们还期待那些个性化的需求被看见,而不是被一刀切地扼杀。孩子不是流水线上整齐划一的零件,好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,允许并支持个性化的需求。在“双减”新学期,尽管教育部明令课后服务遵循自愿原则,但有的学校还是要求学生必须参加,不参加的要走审批流程。这样大可不必,有些全职家长希望三点半把孩子接走,带他去户外或者参加别的活动,这是正常的需求,家长有权自由选择。有的孩子天赋高,校内教学大纲的内容喂不饱,去校外吸取更多的东西,也应该被允许。还有的孩子,天资稍微差一点,需要补习才能跟得上,这样的权利不应该被剥夺。《小舍得》中的米桃,成绩优异,但由于来自农村,英语口语是薄弱环节,班主任为她补习,这是有益于她成长的。


能否看见并允许、支持个性化需求,背后是教育改革者以及执行者是否真正以儿童利益为中心,是否真正以人为本。而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样子。


“双减”政策要收获实效,还取决于教育焦虑的缓解。目前的现实是,基于学历形成的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太大,而生活成本又很高,在普职分流的压力下,家长担忧孩子在竞争中被淘汰。这种焦虑,是教育内卷背后强大的推动力,不是单纯的“双减”政策能缓解的。只有当职业教育真正丰富优质起来,有足够的含金量;只有当技术工人的价值被社会认可,并获得体面的收入;只有当学校之间除了985、211之分,还有特色之别,不同特质的孩子都能通过适合的教育获得合适的人生位置;只有当一次分流之后,未来的人生中还有重新选择的机会,教育焦虑才能真正被放下,内卷才会被缓和。


这是更本质的问题,也是更难解决的问题,它超越了单纯的教育领域,是属于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。然而,是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了。这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,每一个人都是教育生态的一部分,包括认为被裹挟的家长,也不完全是被动者。我们每一个人,都要看到、理解、适应甚至投入这场变革,因为我们都期待孩子拥有正常的童年,教育回归它本来的面目。


祝福“双减”元年的新学期。



新一轮调控组合拳:从“房住不炒”到“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

资深“好学生”万科考砸了,13年来净利润首次下滑,万科还是不是一家好公司?

线索征集 | “寻找”中国技工:请告诉经观,你们在哪?!

经 济 观 察 报 理性 建设性长按,识别二维码,加关注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